今年,常州的黄梅雨特别多,或是全天倾泻,或是间断瓢泼,雨的世界,水的天地。你抓一把空气,也能挤出几点水珠。所以,有一个多月时间,阳台上的花草不用浇水。这水是哪里来的呢?难道天上银河也决堤!
报载:入梅后,常州地区降雨量创历史新高。以至常州军民抗洪排涝的感人场面,又被央视播报。常州,这个城市知名度一直很高,时不时会有点新闻。上个世纪有“桌子上面唱大戏”,“蚂蚁啃骨头精神”,“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”。后来…近来,尽管还有忽喜忽忧忽沉忽浮的事件,常州人照样孜孜不倦地向前走。知道是为什么吗?有人说这里有地气:常州,常走。
出梅之后是连续高温,面对这样气候,我宅在家里也有收获。看完一部青春励志谍战电视连续剧[解密],让我再一次思绪万千。历史相似,场景熟悉,氛围和纪律营造着秘密。我和剧中主角容金珍的经历有相同之处,在磨励中成长。不同的是他服役于701,我进入了248。
诚然,最大的不同是结局。容金珍破译紫密和黑密,立功获奖升官并且抱得美人归。我只是先去汉水边集训,后到国防战线效力,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在上海16,单位曾是:“国防战线一面红旗”,我却与军功章无缘,也就没能获得美女香吻。那时有句流行语:“一切成绩归功集体”。
时至今日,我对功名已经淡然,唯独对历史依然关注。当年,我等进入248是受何种任务需要?为什么只在常州、南京、武汉、西安、沈阳等地区招员?女学员又为什么只分配到我们区队?我曾收集各种信息,却有多种版本。由于军队变动,如今物是人非,这个五十多年前的往事,可能永远无法解密。
但是,一向怀有英雄情结的我,一直相信这么一种传说。1964年,我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,将派员出境支援某国的反侵略战争。于是,在国内五个城市特招一批高中毕业生,经集训后出境执行特别任务。只是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,我等奔赴了另一个疆场。
还有佐证,回忆1964年高考发榜时,我被校工叫回母校,与特招干部对话也有点意思。干部说:“中国人民解放军XX学校录取你了,你愿意吗?”“XX国家正在打仗,你怕不怕?”“你爸妈只有你一个孩子,他们会同意你去吗?”在我明确接受特招后,这位干部笑着说:“回家做好准备,七天以后出发。”
说老实话,我那时思想特单纯和现实。听说军校在武汉,觉得自己可以远走高飞了。再说,军校不用交学费又管饭吃,这对工人家庭也很诱惑。记得,我回家报告军校录取消息时,没有文化的老爸松口说:“去吧,上军校比进工厂或到农村插队落户要好。”
这样,我同常州一批持招生同日远离家乡。没有家人到车站送行,没有敲锣打鼓和鲜花,只有一张张素不相识的面孔相伴。乘江轮时,望着船尾翔舞的飞乌,有点茫然,有点期待,有点想爸妈。到了武汉码头,一辆军车把我们带到僻静的地方,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铁丝网,还有那哨兵明晃晃的刺刀…。
这里讲几个秘闻,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相信。(1)到军校报到当天就餐,我们吃光连队食堂准备的饭菜,又消灭隔壁海军食堂的米饭,指导员再吩咐连队炊事员下面条。我们憨吧?!(2)那时,女学员住在我们楼上,只有一条楼梯通往。可是自始至终没见哪位男学员敢上去,也没有哪位男女学员敢约会。女学员有多漂亮?听说那时就有学校教官想下手。我们傻吧?!(3)集训结束,大家表态坚决: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我们忠吧?!
热血青年也有情爱,服从命令奔赴五湖四海。我不善于怀旧,但有情感和执着。我知道人生若谜: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去做什么?这个谜底无法未卜先知。芸芸构成命运,眷恋产生情结。多少年来,我依然难忘战友临别赠言:“今后不管在哪里,不管同谁在一起,请不要忘记我们一起熏陶过、嘻笑过、亲近过。你是我的骄傲,我是你的欢喜。
蹉跎岁月,心存感念。去年,活着的区队学员会师南京。我想,大家心里动机应该是“只为见你一面”,渴望有生之年重逢当年的男神女神。聚餐时干杯,干杯后陶醉,醉后容易说漏嘴。有位男士对女士戏言:“若不分开,我们中间有人会成夫妻的。”此言不假,区队里情种大有人在,问题是谁拆断了红绳?
夏意阑珊,花开绚烂。许多高中毕业生即将启航,无论顺境还是逆境,都是机遇和挑战。人在旅途多变幻,勇往直前去解密。哪位学子若被录取国防生,我在这里恭喜啦。参军报国,这是青春的荣耀。在现代化的军营里,用热血谱写人生传奇。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当英雄,但我知道他一定前途光明。
每到纪念我国“八一”建军节,我难免心潮澎湃。八一军旗,军歌嘹亮。有首歌,我当年集训时特别喜欢听喜欢唱,那就是久经不衰的“人民军队忠于党”。这首歌,伴随我走遍祖国四面八方。这首歌,激励我忠诚地为伟大祖国站岗。“铁打江山流水兵,绿色军营致青春。”今天,我愿再唱“人民军队忠于党”,让心中情愫涌动,时代旋律奔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