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度 17||
3月24日的戚墅堰圩墩桃花节如期开幕了,果然是桃花夭夭,人流如潮。主办方戚墅堰街道着实是花了功夫的。然而,看了所谓“戚墅堰历史文化”介绍,却是如鲠在喉,不得不一吐为快。
其中关于万安桥,是这样介绍的(有照片为证):
位于戚墅堰东街,跨三山港。明正统五年(1440年)始建。明成化十四年(1478年)同知吴桓修建,称戚墅堰桥,又名万安桥,取万民安乐之意。史书记载:“戚墅堰桥在城东甘(应为廿)里许,跨三山港上,河之南为戚墅堰,因此名桥。夫穿河以通漕舟,疏港以泻河水,处六朝来以有之,则桥之建以通济利涉,共(应为其)所由来远矣。”
万安桥是我市少见的保存较完好的单孔古支(应为石)桥,200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【按:原区志引文,就错了三个字!】
这一段介绍,依然是原来戚墅堰区政府网上的文字,就这段文字,本人已于2013年6月14日在常州网博客里就做过批评。这次戚墅堰街道主办方依然照搬抄,也算是官官相沿,还是“滥竽充数者”(本人博客里所指)。因而不得不再次给这些食皇粮者补一点历史知识。
介绍里说的“史书记载”,其实就是王㒜写的《戚墅堰桥闸记》,其中一段是这样的:
戚墅桥在晋陵城东一舍许,运河北偏,河之南为戚墅堰,因以名桥。夫穿河以通漕舟,疏港以泄河水,自六朝来已有之,则桥之建以通济利涉,其所由来亦远矣。国朝正统庚申(1440),先季父守勉府君尝集众力修葺之,阅四十年,今复就圮。成化戊戍(1478)秋八月,予待次东归,通守四明吴公桓访予山中,舟经其下而危之,曰:“此东南驿道也,废而弗治可乎?”乃即日下令谋作新桥,盖旧惟垒石为址,架木为梁,岁久木蠹,桥遂不支。至是求良工、伐坚石而鼎建焉。下为圜空,上加扶阑,其修广皆如其旧而高过之。附桥之内增建石闸,盖每岁夏秋,河水暴涨,则闭闸障水,使东注震泽,以趋於海,而港之两涯下田可免垫溺。此吴公所为深计远虑以贻吾民,又不止作桥以便行者而已也。(后文略)
而王㒜是戚墅堰北横山桥人,(1424~1495),字廷贵,号思轩,明常州府武进县人,累官南京吏部尚书。确切说,他是横山桥人,也算是老乡了。文中“访予山中”,这个“山”就是横山桥芳茂山。他父亲(府君)王守正,叔父(季父)王守勉。王㒜为明成化六年《重修毗陵志》写序,成化十九年《增修毗陵志》题后。新桥建成后,“乡父老谓予宜有纪述”,写了《戚墅堰桥闸记》,可见他与常州和戚墅堰的关系。
看王㒜上面的文字,可知:
1. 国朝正统庚申(1440),即为明正统五年,先季父守勉府君尝集众力修葺之。“修茸”意为修理。可见明正统五年并非“始建”。
2. 吴桓是1478年在原先“垒石为址,架木为梁”的基础上所修建为石桥的。所以万安桥石桥始建应为明成化戊戍(1478),建成在次年1479年。
3. 距我前文又逾五年,戚墅堰也仅存一个街道名了。而所引史书记载,不仅没有纠正一个错处,反而又错了的几个字,直令人无语。
万安桥据说有了“新貌”,我没有看出来,桥洞里依然是填土,我所希望树一块王㒜撰写的《戚墅堰桥闸记》石碑还是没有立起来。万安桥并没有得到“少有的”待遇。
不尊重历史,会有正确的“历史文化”介绍吗?
所以,圩墩桃花节虽美,却是没有历史文化的。
仅仅是美中不足吗?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国常州网
( 苏ICP备08009317号 )
GMT+8, 2021-1-28 16:56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