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度 9||
圩墩桃花节是这样介绍戚墅堰的:
戚墅堰为世族戚氏卜居地,因名为“戚氏港”,后“氏”讹为“墅”。北宋庆历二年(1042年),晋陵知县许恢兴修水利浚治戚墅港。南宋嘉定元年(1208年),常州知州李钰分设南北戚墅港,南戚墅港即今梅港河,导入太湖;北戚墅港即三山港(今称老三山港),导入长江。嘉定年间(1208~1224年),因戚氏族人修筑围堰治理运河,此地始称“戚墅堰”。
戚墅堰地名的由来,肯定与戚姓有关。至于是否是因“‘氏’讹为‘墅’”,尚需商榷。常州地区带“墅”的地名有的就是:柳墅(青龙)、潘墅(龙虎塘)、狄墅(东青)、孙墅(三井)、柏墅(雕庄)······难道也是“氏”讹为“墅”?
戚氏在戚墅堰并没有传存下来,世居戚墅堰的族群算起来较大的有十个:
蒋姓是无锡南宋状元蒋重珍的长子配戚墅堰的戚国荣女,迁至戚墅堰,为迁戚墅堰蒋氏始迁祖。其余各姓谢、李、刘、贺、朱、章、张,是明代迁入;吴、潘二姓是清康熙年间从附近迁来的。原先的戚姓为什么不见了?附近的遥观有个戚家村,与戚墅堰的戚氏有没有关系?因为没有调查,无法说明。
戚墅堰是京杭大运河边的一个历史古镇,早就见于宋代典籍,宋咸淳四年(1268)《毗陵志》地图上就标有“戚墅”了。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······,曾经有人这样描述:
“戚墅堰为八邑巨镇,上达京口(镇江),下接糜台(苏州)。其地土肥泉甘,树宜五谷。陆则万商云集,水则千樯蝉联。宋建湖踞其南,蒹葭拂浪;方茂山枕其北,松柏干霄。形势雄秀,人杰地灵”。
“吾常重镇,商业与锡邑抗衡”,可见戚墅堰兴盛时的状况。
然而,戚墅堰又是历经沧桑,多灾多难之地。
宋末元初,元兵来常,有屠城之说;元末明初,元军、朱元璋部、张士城部三方在此争战。戚墅堰二次遭受战乱,生灵涂炭,居民死的死,逃的逃。为什么至今的戚墅堰族群大都是明代迁来的?在明代以前的居民去哪里了?答案可能就在此!
清代咸丰年间洪秀全的太平军,在常州放火杀人。清政府官兵与太平军之间多次激战,戚墅堰又是重灾区。
最近一次是1937年,日本侵略军从上海一路杀入常州,戚墅堰的上塘下塘火光冲天,烧了几天几夜,成了一片废墟。我辈人看到的是灾后在废墟上重建才十几年的戚墅堰,包括我家在内的不少房屋是在残垣断壁上修建的,大都因陋就简,此后也没有重新建造多少新屋。因此,我们看不到在江南古镇常看到的那种气派的商铺和深宅大院。
这就是为什么,戚墅堰虽然是近千年古镇,却没有一般江南古镇风貌的根本原因!
正是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戚墅堰的繁荣依托的是通江达湖的地理优势,而这样的地理,也是兵家争夺的交通要冲之地。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,反倒能在乱世中存留下来。周庄、甪直、南浔、新场、锦溪、朱家角······等古镇,不都是如此吗?
戚墅堰“古镇”既然已经不古,正如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”!
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。
一切向前看,共同努力,一个新的戚墅堰,前头必定“万木春”!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国常州网
( 苏ICP备08009317号 )
GMT+8, 2021-1-28 15:44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